新聞分類
人民日報編者按:國有企業有“共和國長子”之稱,第一架飛機、第一臺機床、第一個自動化電站……以國有企業為依托,新中國現代工業實現了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,從弱到強的跨越。
深化改革、攻堅克難,近年來,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向前推進。國有企業的數量雖然在減少,但影響力、控制力、競爭力顯著增強,成為社會責任的“主心骨”,自主創新的“排頭兵”,重大工程的“頂梁柱”,走出國門的“探路者”,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從今天起,本報推出“走進國企”系列報道,從科技創新、國際化經營、應對大事難事、履行社會責任等方方面面反映國企的真實情況和不懈努力,向社會展示一個個富有活力、勇于擔當的國企,以更好地推進改革。
5月初,中國中鐵航空港集團承建的北京在建規模最大的地鐵換乘站——慈壽寺站,已進入施工收尾階段。午飯時間,醬雞架和紅燒魚塊的香味彌漫了工地休息區。打飯窗口前,南腔北調,笑聲不斷,分不清哪位是項目經理,哪些是大學生,哪些又是農民工。只知道這一雙雙手共同交出的質量驗收成績單,一直漂亮。
慈壽寺工地只是中國中鐵推進農民工與職工“五同”管理的一個縮影。每年,180萬農民工在中國中鐵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覺,而中國中鐵的各項業績指標也在農民工的支撐中屢創歷史新高。
“在中國中鐵,農民工不是臨時工,而是主人翁。大家同學習、同勞動、同管理、同生活、同報酬,營造了重視農民工、尊重農民工、依靠農民工、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企業文化。”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長進說。
農民工不是“臨時工”,和正式職工是一家人
5月初,看著地鐵慈壽寺站內一天天換上新裝,農民工姚利群打心底自豪。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高級電工,姚利群的收入從過去每天30元,漲到了200多元。“沒想到會跟著一家企業干上10年。在中鐵學了技術,收入也漲了好幾倍,挺滿意的。”
每年,180萬名像姚利群這樣的農民工,在中國中鐵獲得就業機會,使中國中鐵成為我國農民工用工最多的企業。然而,農民工規模大、流動性強、平均文化水平低,如何才能保持農民工隊伍的穩定性,讓這支百萬兵團真正融入中鐵大軍?
理念要先行。近年來,中國中鐵在全公司廣泛開展了“五破五立”的宣傳教育,破除農民工是“打工仔”、是“附屬勞動力”、是“臨時工”的舊思想,樹立農民工是工人階級新成員、是企業財富共同創造者、和職工是一家人的新觀念;破除維護農民工權益是“照顧”、保障農民工權益“無關緊要”的舊思想,樹立維護農民工權益是依法辦事、保障農民工權益關系企業發展穩定大局的新觀念。
如今中鐵上下都達成共識:改革開放初期是農民工離不開中國中鐵,現在則是中國中鐵的事業離不開農民工。“農民工不是包袱,是財富,是重要的人力資源,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”中國中鐵航空港集團黨委書記初繼旺說。
制度做保障。在中國中鐵,總部及所屬單位都有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,并在信息溝通、重大隱患報告、工資支付保障等方面建立了長效運行機制。農民工工作優劣成為各企業評比考核的重要依據,農民工的生存發展和管理者的“位子”、普通職工的“票子”緊密相連。
管理強基礎。在中國中鐵,大學畢業的技術員都分散在全國上萬個工地,與項目部的農民工同學習、同勞動、同管理、同生活、同報酬。統一的工裝、統一的工作標準、統一的生活設施、統一的文化活動、統一的醫療保障,工資標準也實行同工同酬……在實施“五同”管理中,大學生和農民工之間的隔閡被打破,彼此成為良師益友。
“人們??滟澲需F不僅沒有‘用工荒’,而且工人能‘一呼就起、一激即活、一觸即發、一戰就勝’。這種優良作風靠的就是團結,一家人的團結。”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姚桂清說。
不僅讓農民工就業,更給他們一方成才的土壤
在中國中鐵,曾經的農民工、如今的正式職工巨曉林名聲響亮。他跟隨中鐵電氣化局工作23年,記下230萬字的工作筆記,革新工藝43項,創造經濟效益600多萬元,并獨立編寫出我國鐵路電氣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科書。
“如果中國2.3億農民工都能像巨師傅一樣愛動腦子,粗活巧干,鐵路建設的腳步會更穩更快!如果企業都像中國中鐵這樣善待和發掘農民工,那么中國社會發展的腳步還會更好更快。”天津路安電氣化監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陸文說。
中國中鐵給予農民工的不僅是一個就業崗位,更是一份事業、一方成才的土壤。
中國中鐵重視職業教育,助推農民工從普通壯工轉型為技術工人。在中國中鐵,每年都有農民工培訓管理規劃,并建立了1000余個“竇鐵成學習型班組”和300多所“巨曉林農民工夜校”,積極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鑒定,全公司農民工崗前培訓率100%,特殊工種持證上崗率100%,僅中鐵四局就在安徽巢湖、阜陽、安慶、亳州等地區與地方政府聯合建立7個農民工培訓基地。
中國中鐵發揮個人特長,鼓勵農民工進行管理創新與工藝革新。農民工不僅是建筑一線作業的主力軍,更是工藝創新的主力軍。多年來,巨曉林每到一個項目部,中鐵電氣化局就專門安排一間“工作室”,盡其所長地改良各種吊臂、竹竿、滑輪、掛鉤等小物件。最后,小小的“工作室”成了一線創新的吸鐵石,工友們都跑來集思廣益,使電氣化局的施工工藝始終走在同行前列。
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千千萬萬的知識型、創新型農民工如雨后春筍般在中鐵大軍中迅速成長。農民工趙剛剛,中鐵七局三公司深圳地鐵項目部盾構隊隊長,他帶領的隊伍以45天掘進500米的速度創造深圳地鐵掘進的第一效率;農民工徐露平,中鐵四局四公司預應力張拉工,他發明制造的鋼絞線自動穿束機,使每個高鐵制梁場節約資金數十萬元……
正是有了這支愿奉獻、有知識、能創新的農民工隊伍,中鐵大軍逢山開路,遇水架橋,累計為國家新建、擴建和改建鐵路占全國鐵路總運營里程的2/3以上,修建電氣化鐵路占全國電氣化鐵路總運營里程的95%,修建的城市軌道交通占全國總里程3/5。
打破職業“天花板”,讓農民工有奔頭、有尊嚴
24歲的農民工李騰飛2007年開始跟隨中鐵隧道集團工作,如今已升職為項目部的安全管理員,每月工資也漲了1000元。作為80后農民工,李騰飛對自己的職業有規劃。“中鐵的就業環境好,給農民工也提供了晉升的通道。懂管理的可以進入管理層級,愛鉆研技術的可以評職稱,當技術主管,或許30歲時,我能當上安全總監呢!”
打破農民工事業發展的玻璃“天花板”,成為中國中鐵農民工工作的最大亮點。為了使農民工享有與職工平等的政治待遇,中國中鐵不斷破除農民工在加入黨、團、工會組織和教育培訓、表彰獎勵、提拔使用、參與決策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。
近些年來,中國中鐵先后有8萬余名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,370多人被選為各級職代會代表,3600多人被評為省級以上先進,3人當選為全國勞模,2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,1.5萬多人被提拔到生產管理和技術崗位。3年多來,有960多名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優秀的農民工被轉為企業正式職工。
事業有前途,文化生活也要像正式職工一樣豐富多彩。2011年春節前,中國中鐵組織北京工人療養院醫務人員為農民工兄弟免費體檢,請專業書法家為農民工寫春聯,組織全總文工團為農民工演出,還安排大巴和鐵路專列送在京農民工返鄉過年。
“我們的建設工程急難險重,全靠農民工兄弟挑大梁。企業不能讓農民工吃虧,要讓他們干活有勁頭,事業有奔頭,生活有尊嚴。這是央企的承諾,更是責任。”初繼旺說。
?。ū疚恼抡?月15日《人民日報》)